为什么学字节码文件的原因:
java前端编译器
一个程序的性能是否高效,其实跟语言是没太大的关系的,主要是编译器,比如java在早期的时候,没有编译器只有解释器,然后就很慢,后来又了JIT编译器后,就快很多了。
前端编译器 vs 后端编译器
透过字节码指令看代码执行细节:
例子2:
例子3:
1 | * 成员变量(非静态的)赋值过程:1.默认初始化 - 2.显示初始化 / 代码块中初始化 - 3. 构造器中初始化 - |
当你的实体类实现了序列化接口,当你去查询数据库的实体类时,有时候会报错,有时候又不会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报错如下:
java.ang.ClassCastException: lass com.webloq.entity.User cannot be cast to class javaang,String (com.webloq,entity.User is in unnamed module of loader
我们开发系统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关于交易的需求,交易的过程大多数都比较繁琐(会包括修改库存、修改余额、记录交易账单等等步骤),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其中的潜在风险了,比如我们在交易的过程中修改了库存(库存 -1),接下来需要进行支付操作,但是此时系统突然宕机或者网络突然中断,这也就导致我们无法完成整个交易流程,虽然用户还没付钱,但是我们的库存变少了(商家肯定就不高兴了👿),所以我们就需要用到事务回滚来解决上述的问题。
我们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事务回滚,第一种是自动回滚,第二种是手动回滚,这两种实现方式大同小异,二者都需要使用 @Transactional 注解来实现事务回滚,下面直接上代码,看看二者之间到底哪里不一样。
在接口实现类中有一个插入会员信息的方法,咱们就对这个方法进行改造,分别实现一下自动回滚和手动回滚👇
1 | /** |
1 | /** |
我们可以看到方法上增加了一个注解 @Transactional(rollbackFor = Exception.class) ,通过该注解可以对异常进行捕获,当发生异常时就可以进行回滚,从而撤销本次的入库操作。
很多方法中都会用 try-catch 对异常进行处理,如果此时在 catch 中对可能出现的异常进行了处理,但是并没有再手动抛出(throw)异常,Spring 则会认为该方法成功执行,也就不会进行回滚👇。 正解如下👇:
1 | /** |
P.S. 如果 try-catch 语句在 finally 语句块中进行了 return 操作,那么 catch 语句块中手动抛出的异常也会被覆盖,同样不会自动回滚。
手动回滚的实现方式也非常简单,只需要添加一句代码即可实现👇
1 | /** |
P.S. 这里只是举个例子,手动回滚语句不一定要添加在 catch 代码块中,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使用手动回滚语句。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虽然可以在其他地方增加手动回滚语句,但是手动回滚语句后的代码还会继续执行,所以不建议在非 catch 代码块中使用手动回滚语句。 如果非要这么用的话,就一定要好好斟酌一下自己的业务逻辑是不是会有 BUG 了。
这里我们再简单说几句关于 Spring Boot 事务回滚中的注意事项:
本人经验有限,有些地方可能讲的没有特别到位,如果您在阅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后续再一一探讨🙇
docker pull minio/mc
docker run -it --entrypoint=/bin/sh minio/mc
mc config host add
[–api API-SIGNATURE]
mc ls minio
例如:
mc anonymous set download minio/file
mc anonymous set public minio/file
详细说明参考如下博文:
Docker 安装最新Minio Client,还附带解决如何设置永久访问和永久下载链接!!(详图)有需求值得收藏的哈!!!! - 掘金 (juejin.cn)
docker pull minio/minio
下载稳定版本镜像
1 docker pull minio/minio
MINIO_ACCESS_KEY是登录的用户名,MINIO_SECRET_KEY是登陆的密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设置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
1 | docker run -p 9000:9000 -p 9001:9001 -d --name minio -v /opt/docker/minio/data:/data -v /opt/docker/minio/config:/root/.minio -e "MINIO_ROOT_USER=minio" -e "MINIO_ROOT_PASSWORD=minio@123456" minio/minio server /data --console-address ":9000" --address ":9001" |
–console-address “:9000” 中的9000 是可视化界面的访问端口
–address “:9001” 中的 9001是api端口,在springboot中整合是用到
9001端口也是像上面一样开放即可
安装和使用,可以参照这个博文:
[toc]
类型 | 名称 | 说明 | 长度 | 数量 | |
---|---|---|---|---|---|
魔数 | u4 | magic | 魔数,识别Class文件格式 | 4个字节 | 1 |
版本号 | u2 | minor_version | 副版本号(小版本) | 2个字节 | 1 |
u2 | major_version | 主版本号(大版本) | 2个字节 | 1 | |
常量池集合 | u2 | constant_pool_count | 常量池计数器 | 2个字节 | 1 |
cp_info | constant_pool | 常量池表 | n个字节 | constant_pool_count - 1 | |
访问标识 | u2 | access_flags | 访问标识 | 2个字节 | 1 |
索引集合 | u2 | this_class | 类索引 | 2个字节 | 1 |
u2 | super_class | 父类索引 | 2个字节 | 1 | |
u2 | interfaces_count | 接口计数器 | 2个字节 | 1 | |
u2 | interfaces | 接口索引集合 | 2个字节 | interfaces_count | |
字段表集合 | u2 | fields_count | 字段计数器 | 2个字节 | 1 |
field_info | fields | 字段表 | n个字节 | fields_count | |
方法表集合 | u2 | methods_count | 方法计数器 | 2个字节 | 1 |
method_info | methods | 方法表 | n个字节 | methods_count | |
属性表集合 | u2 | attributes_count | 属性计数器 | 2个字节 | 1 |
attribute_info | attributes | 属性表 | n个字节 | attributes_count |
数据类型 | 定义 | 说明 |
---|---|---|
无符号数 | 无符号数可以用来描述数字、索引引用、数量值或按照 utf-8 编码构成的字符串值。 | 其中无符号数属于基本的数据类型。 以 u1、u2、u4、u8 来分别代表 1 个字节、2 个字节、4 个字节和 8 个字节 |
表 | 表是由多个无符号数或其他表构成的复合数据结构。 | 所有的表都以“_info”结尾。 由于表没有固定长度,所以通常会在其前面加上个数说明。 |
Magic Number(魔数)
1 | Error: A JNI error has occurred, please check your installation and try again |
紧接着魔数的 4 个字节存储的是 Class 文件的版本号。同样也是 4 个字节。第 5 个和第 6 个字节所代表的含义就是编译的副版本号 minor_version,而第 7 个和第 8 个字节就是编译的主版本号 major_version。
它们共同构成了 class 文件的格式版本号。譬如某个 Class 文件的主版本号为 M,副版本号为 m,那么这个 Class 文件的格式版本号就确定为 M.m。
版本号和 Java 编译器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主版本(十进制) | 副版本(十进制) | 编译器版本 |
---|---|---|
45 | 3 | 1.1 |
46 | 0 | 1.2 |
47 | 0 | 1.3 |
48 | 0 | 1.4 |
49 | 0 | 1.5 |
50 | 0 | 1.6 |
51 | 0 | 1.7 |
52 | 0 | 1.8 |
53 | 0 | 1.9 |
54 | 0 | 1.10 |
55 | 0 | 1.11 |
Java 的版本号是从 45 开始的,JDK1.1 之后的每个 JDK 大版本发布主版本号向上加 1。
不同版本的 Java 编译器编译的 Class 文件对应的版本是不一样的。目前,高版本的 Java 虚拟机可以执行由低版本编译器生成的 Class 文件,但是低版本的 Java 虚拟机不能执行由高版本编译器生成的 Class 文件。否则 JVM 会抛出 java.lang.UnsupportedClassVersionError 异常。(向下兼容)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该问题的发生。因此,需要我们在开发时,特别注意开发编译的 JDK 版本和生产环境中的 JDK 版本是否一致。
常量池是 Class 文件中内容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常量池对于 Class 文件中的字段和方法解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 Java 虚拟机的不断发展,常量池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可以说,常量池是整个 Class 文件的基石。
在版本号之后,紧跟着的是常量池的数量,以及若干个常量池表项。
常量池中常量的数量是不固定的,所以在常量池的入口需要放置一项 u2 类型的无符号数,代表常量池容量计数值(constant_pool_count)。与 Java 中语言习惯不一样的是,这个容量计数是从 1 而不是 0 开始的。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
u2(无符号数) | constant_pool_count | 1 |
cp_info(表) | constant_pool | constant_pool_count - 1 |
由上表可见,Class 文件使用了一个前置的容量计数器(constant_pool_count)加若干个连续的数据项(constant_pool)的形式来描述常量池内容。我们把这一系列连续常量池数据称为常量池集合。
constant_pool_count(常量池计数器)
其值为 0x0016,掐指一算,也就是 22。需要注意的是,这实际上只有 21 项常量。索引为范围是 1-21。为什么呢?
通常我们写代码时都是从 0 开始的,但是这里的常量池却是从 1 开始,因为它把第 0 项常量空出来了。这是为了满足后面某些指向常量池的索引值的数据在特定情况下需要表达“不引用任何一个常量池项目”的含义,这种情况可用索引值 0 来表示。
constant_pool 是一种表结构,以 1 ~ constant_pool_count - 1 为索引。表明了后面有多少个常量项。
常量池主要存放两大类常量:字面量(Literal)和符号引用(Symbolic References)
它包含了 class 文件结构及其子结构中引用的所有字符串常量、类或接口名、字段名和其他常量。常量池中的每一项都具备相同的特征。第 1 个字节作为类型标记,用于确定该项的格式,这个字节称为 tag byte(标记字节、标签字节)。
类型 | 标志(或标识) | 描述 |
---|---|---|
CONSTANT_Utf8_info | 1 | UTF-8 编码的字符串 |
CONSTANT_Integer_info | 3 | 整型字面量 |
CONSTANT_Float_info | 4 | 浮点型字面量 |
CONSTANT_Long_info | 5 | 长整型字面量 |
CONSTANT_Double_info | 6 | 双精度浮点型字面量 |
CONSTANT_Class_info | 7 | 类或接口的符号引用 |
CONSTANT_String_info | 8 | 字符串类型字面量 |
CONSTANT_Fieldref_info | 9 | 字段的符号引用 |
CONSTANT_Methodref_info | 10 | 类中方法的符号引用 |
CONSTANT_InterfaceMethodref_info | 11 | 接口中方法的符号引用 |
CONSTANT_NameAndType_info | 12 | 字段或方法的符号引用 |
CONSTANT_MethodHandle_info | 15 | 表示方法句柄 |
CONSTANT_MethodType_info | 16 | 标志方法类型 |
CONSTANT_InvokeDynamic_info | 18 | 表示一个动态方法调用点 |
在对这些常量解读前,我们需要搞清楚几个概念。
常量池主要存放两大类常量:字面量(Literal)和符号引用(Symbolic References)。如下表:
常量 | 具体的常量 |
---|---|
字面量 | 文本字符串 |
声明为 final 的常量值 | |
符号引用 | 类和接口的全限定名 |
字段的名称和描述符 | |
方法的名称和描述符 |
全限定名
com/atguigu/test/Demo 这个就是类的全限定名,仅仅是把包名(全类名)的“.“替换成”/”,为了使连续的多个全限定名之间不产生混淆,在使用时最后一般会加入一个“;”表示全限定名结束。
简单名称
简单名称是指没有类型和参数修饰的方法或者字段名称,上面例子中的类的 add()方法和 num 字段的简单名称分别是 add 和 num。
描述符
描述符的作用是用来描述字段的数据类型、方法的参数列表(包括数量、类型以及顺序)和返回值。根据描述符规则,基本数据类型(byte、char、double、float、int、long、short、boolean)以及代表无返回值的 void 类型都用一个大写字符来表示,而对象类型则用字符 L 加对象的全限定名来表示,详见下表:
标志符 | 含义 |
---|---|
B | 基本数据类型 byte |
C | 基本数据类型 char |
D | 基本数据类型 double |
F | 基本数据类型 float |
I | 基本数据类型 int |
J | 基本数据类型 long |
S | 基本数据类型 short |
Z | 基本数据类型 boolean |
V | 代表 void 类型 |
L | 对象类型,比如:Ljava/lang/Object; |
[ | 数组类型,代表一维数组。比如:`double[] is [D |
用描述符来描述方法时,按照先参数列表,后返回值的顺序描述,参数列表按照参数的严格顺序放在一组小括号“()”之内。如方法 java.lang.String tostring()的描述符为()Ljava/lang/String; ,方法 int abc(int[]x, int y)的描述符为([II)I。
补充说明:
虚拟机在加载 Class 文件时才会进行动态链接,也就是说,Class 文件中不会保存各个方法和字段的最终内存布局信息。因此,这些字段和方法的符号引用不经过转换是无法直接被虚拟机使用的。当虚拟机运行时,需要从常量池中获得对应的符号引用,再在类加载过程中的解析阶段将其替换为直接引用,并翻译到具体的内存地址中。
这里说明下符号引用和直接引用的区别与关联:
常量池中每一项常量都是一个表,J0K1.7 之后共有 14 种不同的表结构数据。如下表格所示:
常量池表数据的解读视频教程:221-常量池表数据的解读2_哔哩哔哩_bilibili
根据上图每个类型的描述我们也可以知道每个类型是用来描述常量池中哪些内容(主要是字面量、符号引用)的。比如:
CONSTANT_Integer_info 是用来描述常量池中字面量信息的,而且只是整型字面量信息。
标志为 15、16、18 的常量项类型是用来支持动态语言调用的(jdk1.7 时才加入的)。
细节说明:
解析方法:
总结 1:
总结 2:
访问标识(access_flag、访问标志、访问标记)
在常量池后,紧跟着访问标记。该标记使用两个字节表示,用于识别一些类或者接口层次的访问信息,包括:这个 Class 是类还是接口;是否定义为 public 类型;是否定义为 abstract 类型;如果是类的话,是否被声明为 final 等。各种访问标记如下所示:
标志名称 | 标志值 | 含义 |
---|---|---|
ACC_PUBLIC | 0x0001 | 标志为 public 类型 |
ACC_FINAL | 0x0010 | 标志被声明为 final,只有类可以设置 |
ACC_SUPER | 0x0020 | 标志允许使用 invokespecial 字节码指令的新语义,JDK1.0.2 之后编译出来的类的这个标志默认为真。(使用增强的方法调用父类方法) |
ACC_INTERFACE | 0x0200 | 标志这是一个接口 |
ACC_ABSTRACT | 0x0400 | 是否为 abstract 类型,对于接口或者抽象类来说,次标志值为真,其他类型为假 |
ACC_SYNTHETIC | 0x1000 | 标志此类并非由用户代码产生(即:由编译器产生的类,没有源码对应) |
ACC_ANNOTATION | 0x2000 | 标志这是一个注解 |
ACC_ENUM | 0x4000 | 标志这是一个枚举 |
类的访问权限通常为 ACC_开头的常量。
每一种类型的表示都是通过设置访问标记的 32 位中的特定位来实现的。比如,若是 public final 的类,则该标记为 ACC_PUBLIC | ACC_FINAL。
使用 ACC_SUPER 可以让类更准确地定位到父类的方法 super.method(),现代编译器都会设置并且使用这个标记。
补充说明:
带有 ACC_INTERFACE 标志的 class 文件表示的是接口而不是类,反之则表示的是类而不是接口。
ACC_SUPER 标志用于确定类或接口里面的 invokespecial 指令使用的是哪一种执行语义。针对 Java 虚拟机指令集的编译器都应当设置这个标志。对于 Java SE 8 及后续版本来说,无论 class 文件中这个标志的实际值是什么,也不管 class 文件的版本号是多少,Java 虚拟机都认为每个 class 文件均设置了 ACC_SUPER 标志。
ACC_SYNTHETIC 标志意味着该类或接口是由编译器生成的,而不是由源代码生成的。
注解类型必须设置 ACC_ANNOTATION 标志。如果设置了 ACC_ANNOTATION 标志,那么也必须设置 ACC_INTERFACE 标志。
ACC_ENUM 标志表明该类或其父类为枚举类型。
在访问标记后,会指定该类的类别、父类类别以及实现的接口,格式如下:
长度 | 含义 |
---|---|
u2 | this_class |
u2 | super_class |
u2 | interfaces_count |
u2 | interfaces[interfaces_count] |
这三项数据来确定这个类的继承关系:
2 字节无符号整数,指向常量池的索引。它提供了类的全限定名,如 com/atguigu/java1/Demo。this_class 的值必须是对常量池表中某项的一个有效索引值。常量池在这个索引处的成员必须为 CONSTANT_Class_info 类型结构体,该结构体表示这个 class 文件所定义的类或接口。
2 字节无符号整数,指向常量池的索引。它提供了当前类的父类的全限定名。如果我们没有继承任何类,其默认继承的是 java/lang/object 类。同时,由于 Java 不支持多继承,所以其父类只有一个。
super_class 指向的父类不能是 final。
指向常量池索引集合,它提供了一个符号引用到所有已实现的接口
由于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接口,因此需要以数组形式保存多个接口的索引,表示接口的每个索引也是一个指向常量池的 CONSTANT_Class(当然这里就必须是接口,而不是类)。
interfaces_count 项的值表示当前类或接口的直接超接口数量。
interfaces[]中每个成员的值必须是对常量池表中某项的有效索引值,它的长度为 interfaces_count。每个成员 interfaces[i]必须为 CONSTANT_Class_info 结构,其中 0 <= i < interfaces_count。在 interfaces[]中,各成员所表示的接口顺序和对应的源代码中给定的接口顺序(从左至右)一样,即 interfaces[0]对应的是源代码中最左边的接口。
fields
用于描述接口或类中声明的变量。字段(field)包括类级变量以及实例级变量,但是不包括方法内部、代码块内部声明的局部变量。
字段叫什么名字、字段被定义为什么数据类型,这些都是无法固定的,只能引用常量池中的常量来描述。
它指向常量池索引集合,它描述了每个字段的完整信息。比如字段的标识符、访问修饰符(public、private 或 protected)、是类变量还是实例变量(static 修饰符)、是否是常量(final 修饰符)等。
注意事项:
fields_count(字段计数器)
fields_count 的值表示当前 class 文件 fields 表的成员个数。使用两个字节来表示。
fields 表中每个成员都是一个 field_info 结构,用于表示该类或接口所声明的所有类字段或者实例字段,不包括方法内部声明的变量,也不包括从父类或父接口继承的那些字段。
标志名称 | 标志值 | 含义 | 数量 |
---|---|---|---|
u2 | access_flags | 访问标志 | 1 |
u2 | name_index | 字段名索引 | 1 |
u2 | descriptor_index | 描述符索引 | 1 |
u2 | attributes_count | 属性计数器 | 1 |
attribute_info | attributes | 属性集合 | attributes_count |
我们知道,一个字段可以被各种关键字去修饰,比如:作用域修饰符(public、private、protected)、static 修饰符、final 修饰符、volatile 修饰符等等。因此,其可像类的访问标志那样,使用一些标志来标记字段。字段的访问标志有如下这些:
标志名称 | 标志值 | 含义 |
---|---|---|
ACC_PUBLIC | 0x0001 | 字段是否为 public |
ACC_PRIVATE | 0x0002 | 字段是否为 private |
ACC_PROTECTED | 0x0004 | 字段是否为 protected |
ACC_STATIC | 0x0008 | 字段是否为 static |
ACC_FINAL | 0x0010 | 字段是否为 final |
ACC_VOLATILE | 0x0040 | 字段是否为 volatile |
ACC_TRANSTENT | 0x0080 | 字段是否为 transient |
ACC_SYNCHETIC | 0x1000 | 字段是否为由编译器自动产生 |
ACC_ENUM | 0x4000 | 字段是否为 enum |
描述符的作用是用来描述字段的数据类型、方法的参数列表(包括数量、类型以及顺序)和返回值。根据描述符规则,基本数据类型(byte,char,double,float,int,long,short,boolean)及代表无返回值的 void 类型都用一个大写字符来表示,而对象则用字符 L 加对象的全限定名来表示,如下所示:
标志符 | 含义 |
---|---|
B | 基本数据类型 byte |
C | 基本数据类型 char |
D | 基本数据类型 double |
F | 基本数据类型 float |
I | 基本数据类型 int |
J | 基本数据类型 long |
S | 基本数据类型 short |
Z | 基本数据类型 boolean |
V | 代表 void 类型 |
L | 对象类型,比如:Ljava/lang/Object; |
[ | 数组类型,代表一维数组。比如:`double[][][] is [[[D |
一个字段还可能拥有一些属性,用于存储更多的额外信息。比如初始化值、一些注释信息等。属性个数存放在 attribute_count 中,属性具体内容存放在 attributes 数组中。
1 | // 以常量属性为例,结构为: |
说明:对于常量属性而言,attribute_length 值恒为 2。
methods:指向常量池索引集合,它完整描述了每个方法的签名。
使用注意事项:
在 Java 语言中,要重载(Overload)一个方法,除了要与原方法具有相同的简单名称之外,还要求必须拥有一个与原方法不同的特征签名,特征签名就是一个方法中各个参数在常量池中的字段符号引用的集合,也就是因为返回值不会包含在特征签名之中,因此 Java 语言里无法仅仅依靠返回值的不同来对一个已有方法进行重载。但在 Class 文件格式中,特征签名的范围更大一些,只要描述符不是完全一致的两个方法就可以共存。也就是说,如果两个方法有相同的名称和特征签名,但返回值不同,那么也是可以合法共存于同一个 class 文件中。
也就是说,尽管 Java 语法规范并不允许在一个类或者接口中声明多个方法签名相同的方法,但是和 Java 语法规范相反,字节码文件中却恰恰允许存放多个方法签名相同的方法,唯一的条件就是这些方法之间的返回值不能相同。
methods_count(方法计数器)
methods_count 的值表示当前 class 文件 methods 表的成员个数。使用两个字节来表示。
methods 表中每个成员都是一个 method_info 结构。
methods[](方法表)
methods 表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是一个 method_info 结构,用于表示当前类或接口中某个方法的完整描述。如果某个 method_info 结构的 access_flags 项既没有设置 ACC_NATIVE 标志也没有设置 ACC_ABSTRACT 标志,那么该结构中也应包含实现这个方法所用的 Java 虚拟机指令。
method_info 结构可以表示类和接口中定义的所有方法,包括实例方法、类方法、实例初始化方法和类或接口初始化方法
方法表的结构实际跟字段表是一样的,方法表结构如下:
标志名称 | 标志值 | 含义 | 数量 |
---|---|---|---|
u2 | access_flags | 访问标志 | 1 |
u2 | name_index | 方法名索引 | 1 |
u2 | descriptor_index | 描述符索引 | 1 |
u2 | attributes_count | 属性计数器 | 1 |
attribute_info | attributes | 属性集合 | attributes_count |
方法表访问标志
跟字段表一样,方法表也有访问标志,而且他们的标志有部分相同,部分则不同,方法表的具体访问标志如下:
标志名称 | 标志值 | 含义 |
---|---|---|
ACC_PUBLIC | 0x0001 | public,方法可以从包外访问 |
ACC_PRIVATE | 0x0002 | private,方法只能本类访问 |
ACC_PROTECTED | 0x0004 | protected,方法在自身和子类可以访问 |
ACC_STATIC | 0x0008 | static,静态方法 |
方法表集合之后的属性表集合,指的是 class 文件所携带的辅助信息,比如该 class 文件的源文件的名称。以及任何带有 RetentionPolicy.CLASS 或者 RetentionPolicy.RUNTIME 的注解。这类信息通常被用于 Java 虚拟机的验证和运行,以及 Java 程序的调试,一般无须深入了解。
此外,字段表、方法表都可以有自己的属性表。用于描述某些场景专有的信息。
属性表集合的限制没有那么严格,不再要求各个属性表具有严格的顺序,并且只要不与已有的属性名重复,任何人实现的编译器都可以向属性表中写入自己定义的属性信息,但 Java 虚拟机运行时会忽略掉它不认识的属性。
attributes_count(属性计数器)
attributes_count 的值表示当前 class 文件属性表的成员个数。属性表中每一项都是一个 attribute_info 结构。
attributes[](属性表)
属性表的每个项的值必须是 attribute_info 结构。属性表的结构比较灵活,各种不同的属性只要满足以下结构即可。
属性的通用格式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含义 |
---|---|---|---|
u2 | attribute_name_index | 1 | 属性名索引 |
u4 | attribute_length | 1 | 属性长度 |
u1 | info | attribute_length | 属性表 |
属性类型
属性表实际上可以有很多类型,上面看到的 Code 属性只是其中一种,Java8 里面定义了 23 种属性。下面这些是虚拟机中预定义的属性:
属性名称 | 使用位置 | 含义 |
---|---|---|
Code | 方法表 | Java 代码编译成的字节码指令 |
ConstantValue | 字段表 | final 关键字定义的常量池 |
Deprecated | 类,方法,字段表 | 被声明为 deprecated 的方法和字段 |
Exceptions | 方法表 | 方法抛出的异常 |
EnclosingMethod | 类文件 | 仅当一个类为局部类或者匿名类时才能拥有这个属性,这个属性用于标识这个类所在的外围方法 |
InnerClass | 类文件 | 内部类列表 |
LineNumberTable | Code 属性 | Java 源码的行号与字节码指令的对应关系 |
LocalVariableTable | Code 属性 | 方法的局部变量描述 |
StackMapTable | Code 属性 | JDK1.6 中新增的属性,供新的类型检查检验器和处理目标方法的局部变量和操作数有所需要的类是否匹配 |
Signature | 类,方法表,字段表 | 用于支持泛型情况下的方法签名 |
SourceFile | 类文件 | 记录源文件名称 |
SourceDebugExtension | 类文件 | 用于存储额外的调试信息 |
Synthetic | 类,方法表,字段表 | 标志方法或字段为编译器自动生成的 |
LocalVariableTypeTable | 类 | 是哟很难过特征签名代替描述符,是为了引入泛型语法之后能描述泛型参数化类型而添加 |
RuntimeVisibleAnnotations | 类,方法表,字段表 | 为动态注解提供支持 |
RuntimeInvisibleAnnotations | 类,方法表,字段表 | 用于指明哪些注解是运行时不可见的 |
RuntimeVisibleParameterAnnotation | 方法表 | 作用与 RuntimeVisibleAnnotations 属性类似,只不过作用对象或方法 |
RuntimeInvisibleParameterAnnotation | 方法表 | 作用与 RuntimeInvisibleAnnotations 属性类似,只不过作用对象或方法 |
AnnotationDefault | 方法表 | 用于记录注解类元素的默认值 |
BootstrapMethods | 类文件 | 用于保存 invokeddynamic 指令引用的引导方法限定符 |
或者(查看官网)
部分属性详解
① ConstantValue 属性
ConstantValue 属性表示一个常量字段的值。位于 field_info 结构的属性表中。
1 | ConstantValue_attribute{ |
② Deprecated 属性
Deprecated 属性是在 JDK1.1 为了支持注释中的关键词@deprecated 而引入的。
1 | Deprecated_attribute{ |
③ Code 属性
Code 属性就是存放方法体里面的代码。但是,并非所有方法表都有 Code 属性。像接口或者抽象方法,他们没有具体的方法体,因此也就不会有 Code 属性了。Code 属性表的结构,如下图: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含义 |
---|---|---|---|
u2 | attribute_name_index | 1 | 属性名索引 |
u4 | attribute_length | 1 | 属性长度 |
u2 | max_stack | 1 | 操作数栈深度的最大值 |
u2 | max_locals | 1 | 局部变量表所需的存续空间 |
u4 | code_length | 1 | 字节码指令的长度 |
u1 | code | code_lenth | 存储字节码指令 |
u2 | exception_table_length | 1 | 异常表长度 |
exception_info | exception_table | exception_length | 异常表 |
u2 | attributes_count | 1 | 属性集合计数器 |
attribute_info | attributes | attributes_count | 属性集合 |
可以看到:Code 属性表的前两项跟属性表是一致的,即 Code 属性表遵循属性表的结构,后面那些则是他自定义的结构。
④ InnerClasses 属性
为了方便说明特别定义一个表示类或接口的 Class 格式为 C。如果 C 的常量池中包含某个 CONSTANT_Class_info 成员,且这个成员所表示的类或接口不属于任何一个包,那么 C 的 ClassFile 结构的属性表中就必须含有对应的 InnerClasses 属性。InnerClasses 属性是在 JDK1.1 中为了支持内部类和内部接口而引入的,位于 ClassFile 结构的属性表。
⑤ LineNumberTable 属性
LineNumberTable 属性是可选变长属性,位于 Code 结构的属性表。
LineNumberTable 属性是用来描述 Java 源码行号 与 字节码行号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个属性可以用来在调试的时候定位代码执行的行数。
在 Code 属性的属性表中,LineNumberTable 属性可以按照任意顺序出现,此外,多个 LineNumberTable 属性可以共同表示一个行号在源文件中表示的内容,即 LineNumberTable 属性不需要与源文件的行一一对应。
1 | // LineNumberTable属性表结构: |
⑥ LocalVariableTable 属性
LocalVariableTable 是可选变长属性,位于 Code 属性的属性表中。它被调试器用于确定方法在执行过程中局部变量的信息。在 Code 属性的属性表中,LocalVariableTable 属性可以按照任意顺序出现。Code 属性中的每个局部变量最多只能有一个 LocalVariableTable 属性。
1 | // LocalVariableTable属性表结构: |
⑦ Signature 属性
Signature 属性是可选的定长属性,位于 ClassFile,field_info 或 method_info 结构的属性表中。在 Java 语言中,任何类、接口、初始化方法或成员的泛型签名如果包含了类型变量(Type Variables)或参数化类型(Parameterized Types),则 Signature 属性会为它记录泛型签名信息。
⑧ SourceFile 属性
SourceFile 属性结构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含义 |
---|---|---|---|
u2 | attribute_name_index | 1 | 属性名索引 |
u4 | attribute_length | 1 | 属性长度 |
u2 | sourcefile index | 1 | 源码文件素引 |
可以看到,其长度总是固定的 8 个字节。
⑨ 其他属性
Java 虚拟机中预定义的属性有 20 多个,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通过上面几个属性的介绍,只要领会其精髓,其他属性的解读也是易如反掌。
quartz 总体架构
导包
1 | <!-- quartz --> |
1 | import org.quartz.Job; |
测试类
1 | package quartz.quartz; |
运行结果图
1 | import org.quartz.Job; |
1 | package quartz.quartz; |
结果
1 | import org.quartz.*; |
结果:
测试count++
1 | import org.quartz.*; |
1 | import org.quartz.*; |
结果图:
Springboot整合Quartz
Springboot整合Quartz
使用Springboot里面的监听器,让项目在启动后也启动了调度器
1 | package quartz.bootquartz; |
1 | package quartz.bootquartz; |
1 | package quartz.bootquartz.listener; |
结果:
[toc]
垃圾收集器没有在规范中进行过多的规定,可以由不同的厂商、不同版本的 JVM 来实现。
由于 JDK 的版本处于高速迭代过程中,因此 Java 发展至今已经衍生了众多的 GC 版本。
从不同角度分析垃圾收集器,可以将 GC 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线程数分,可以分为串行垃圾回收器和并行垃圾回收器。
串行回收指的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只允许有一个 CPU 用于执行垃圾回收操作,此时工作线程被暂停,直至垃圾收集工作结束。
和串行回收相反,并行收集可以运用多个 CPU 同时执行垃圾回收,因此提升了应用的吞吐量,不过并行回收仍然与串行回收一样,采用独占式,使用了“Stop-the-World”机制。
按照工作模式分,可以分为并发式垃圾回收器和独占式垃圾回收器。
按碎片处理方式分,可分为压缩式垃圾回收器和非压缩式垃圾回收器。
按工作的内存区间分,又可分为年轻代垃圾回收器和老年代垃圾回收器。
(加粗的是比较重要的)
吞吐量、暂停时间、内存占用 这三者共同构成一个“不可能三角”。三者总体的表现会随着技术进步而越来越好。一款优秀的收集器通常最多同时满足其中的两项。
这三项里,暂停时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随着硬件发展,内存占用多些越来越能容忍,硬件性能的提升也有助于降低收集器运行时对应用程序的影响,即提高了吞吐量。而内存的扩大,对延迟反而带来负面效果。
简单来说,主要抓住两点:吞吐量、暂停时间
吞吐量就是 CPU 用于运行用户代码的时间与 CPU 总消耗时间的比值,即吞吐量 = 运行用户代码时间 /(运行用户代码时间+垃圾收集时间)。比如:虚拟机总共运行了 100 分钟,其中垃圾收集花掉 1 分钟,那吞吐量就是 99%。
这种情况下,应用程序能容忍较高的暂停时间,因此,高吞吐量的应用程序有更长的时间基准,快速响应是不必考虑的
吞吐量优先,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STW 的时间最短:0.2 + 0.2 = 0.4
“暂停时间”是指一个时间段内应用程序线程暂停,让 GC 线程执行的状态。
例如,GC 期间 100 毫秒的暂停时间意味着在这 100 毫秒期间内没有应用程序线程是活动的。
暂停时间优先,意味着尽可能让单次 STW 的时间最短:0.1 + 0.1 + 0.1 + 0.1 + 0.1 = 0.5
高吞吐量较好因为这会让应用程序的最终用户感觉只有应用程序线程在做“生产性”工作。直觉上,吞吐量越高程序运行越快。
低暂停时间(低延迟)较好因为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不管是 GC 还是其他原因导致一个应用被挂起始终是不好的。这取决于应用程序的类型,有时候甚至短暂的 200 毫秒暂停都可能打断终端用户体验。因此,具有低的较大暂停时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一个交互式应用程序。
不幸的是”高吞吐量”和”低暂停时间”是一对相互竞争的目标(矛盾)。
在设计(或使用)GC 算法时,我们必须确定我们的目标:一个 GC 算法只可能针对两个目标之一(即只专注于较大吞吐量或最小暂停时间),或尝试找到一个二者的折衷。
现在标准:在最大吞吐量优先的情况下,降低停顿时间
垃圾收集机制是 Java 的招牌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这当然也是面试的热点。
有了虚拟机,就一定需要收集垃圾的机制,这就是 Garbage Collection,对应的产品我们称为 Garbage Collector。
官方手册:https://www.oracle.com/technetwork/java/javase/tech/memorymanagement-whitepaper-1-150020.pdf
新生代收集器:Serial、ParNew、Parallel Scavenge;
老年代收集器:Serial Old、Parallel Old、CMS;
整堆收集器:G1;
Concurrent Mode Failure
"失败的后备预案。为什么要有很多收集器,一个不够吗?因为 Java 的使用场景很多,移动端,服务器等。所以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场景,提供不同的垃圾收集器,提高垃圾收集的性能。
虽然我们会对各个收集器进行比较,但并非为了挑选一个最好的收集器出来。没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任何场景下都适用的完美收集器存在,更加没有万能的收集器。所以我们选择的只是对具体应用最合适的收集器。
-XX:+PrintCommandLineFlags
:查看命令行相关参数(包含使用的垃圾收集器)
使用命令行指令:jinfo -flag 相关垃圾回收器参数 进程ID
Serial 收集器是最基本、历史最悠久的垃圾收集器了。JDK1.3 之前回收新生代唯一的选择。
Serial 收集器作为 HotSpot 中 client 模式下的默认新生代垃圾收集器。
Serial 收集器采用复制算法、串行回收和"stop-the-World"机制的方式执行内存回收。
除了年轻代之外,Serial 收集器还提供用于执行老年代垃圾收集的 Serial Old 收集器。Serial Old 收集器同样也采用了串行回收和"Stop the World"机制,只不过内存回收算法使用的是标记-压缩算法。
这个收集器是一个单线程的收集器,但它的“单线程”的意义并不仅仅说明它只会使用一个 CPU 或一条收集线程去完成垃圾收集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它进行垃圾收集时,必须暂停其他所有的工作线程,直到它收集结束(Stop The World)
优势:简单而高效(与其他收集器的单线程比),对于限定单个 CPU 的环境来说,Serial 收集器由于没有线程交互的开销,专心做垃圾收集自然可以获得最高的单线程收集效率。运行在 Client 模式下的虚拟机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用户的桌面应用场景中,可用内存一般不大(几十 MB 至一两百 MB),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垃圾收集(几十 ms 至一百多 ms),只要不频繁发生,使用串行回收器是可以接受的。
在 HotSpot 虚拟机中,使用-XX:+UseSerialGC
参数可以指定年轻代和老年代都使用串行收集器。等价于新生代用 Serial GC,且老年代用 Serial Old GC
总结
这种垃圾收集器大家了解,现在已经不用串行的了。而且在限定单核 cpu 才可以用。现在都不是单核的了。
对于交互较强的应用而言,这种垃圾收集器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它是串行的,导致用户完全停止了,容易影响用户交互)。一般在 Java web 应用程序中是不会采用串行垃圾收集器的。
如果说 Serial GC 是年轻代中的单线程垃圾收集器,那么 ParNew 收集器则是 Serial 收集器的多线程版本。Par 是 Parallel 的缩写,New:只能处理的是新生代
ParNew 收集器除了采用并行回收的方式执行内存回收外,两款垃圾收集器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区别。ParNew 收集器在年轻代中同样也是采用复制算法、"Stop-the-World"机制。
ParNew 是很多 JVM 运行在 Server 模式下新生代的默认垃圾收集器。
由于 ParNew 收集器是基于并行回收,那么是否可以断定 ParNew 收集器的回收效率在任何场景下都会比 serial 收集器更高效?
因为除 Serial 外,目前只有 ParNew GC 能与 CMS 收集器配合工作
在程序中,开发人员可以通过选项"-XX:+UseParNewGC
"手动指定使用 ParNew 收集器执行内存回收任务。它表示年轻代使用并行收集器,不影响老年代。
-XX:ParallelGCThreads
限制线程数量,默认开启和 CPU 数据相同的线程数。
HotSpot 的年轻代中除了拥有 ParNew 收集器是基于并行回收的以外,Parallel Scavenge 收集器同样也采用了复制算法、并行回收和"Stop the World"机制。
那么 Parallel 收集器的出现是否多此一举?
高吞吐量则可以高效率地利用 CPU 时间,尽快完成程序的运算任务,主要适合在后台运算而不需要太多交互的任务。因此,常见在服务器环境中使用。例如,那些执行批量处理、订单处理、工资支付、科学计算的应用程序。
Parallel 收集器在 JDK1.6 时提供了用于执行老年代垃圾收集的 Parallel Old 收集器,用来代替老年代的 Serial Old 收集器。
Parallel Old 收集器采用了标记-压缩算法,但同样也是基于并行回收和"Stop-the-World"机制。
在程序吞吐量优先的应用场景中,Parallel 收集器和 Parallel Old 收集器的组合,在 Server 模式下的内存回收性能很不错。在 Java8 中,默认是此垃圾收集器。
参数配置
-XX:+UseParallelGC
手动指定年轻代使用 Parallel 并行收集器执行内存回收任务。
-XX:+UseParallelOldGC
手动指定老年代都是使用并行回收收集器。
-XX:ParallelGCThreads
设置年轻代并行收集器的线程数。一般地,最好与 CPU 数量相等,以避免过多的线程数影响垃圾收集性能。
ParallelGCThreads = \begin{cases} CPU_Count & \text (CPU_Count <= 8) \\ 3 + (5 \* CPU_Count / 8) & \text (CPU_Count > 8) \end{cases}
-XX:MaxGCPauseMillis
设置垃圾收集器最大停顿时间(即 STw 的时间)。单位是毫秒。
-XX:GCTimeRatio
垃圾收集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1/(N+1))。用于衡量吞吐量的大小。
-XX:MaxGCPauseMillis
参数有一定矛盾性。暂停时间越长,Radio 参数就容易超过设定的比例。-XX:+UseAdaptivesizePolicy
设置 Parallel Scavenge 收集器具有自适应调节策略
GCTimeRatio
)和停顿时间(MaxGCPauseMills
),让虚拟机自己完成调优工作。在 JDK1.5 时期,Hotspot 推出了一款在强交互应用中几乎可认为有划时代意义的垃圾收集器:CMS(Concurrent-Mark-Sweep)收集器,这款收集器是 HotSpot 虚拟机中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并发收集器,它第一次实现了让垃圾收集线程与用户线程同时工作。
CMS 收集器的关注点是尽可能缩短垃圾收集时用户线程的停顿时间。停顿时间越短(低延迟)就越适合与用户交互的程序,良好的响应速度能提升用户体验。
CMS 的垃圾收集算法采用标记-清除算法,并且也会"Stop-the-World"
不幸的是,CMS 作为老年代的收集器,却无法与 JDK1.4.0 中已经存在的新生代收集器 Parallel Scavenge 配合工作,所以在 JDK1.5 中使用 CMS 来收集老年代的时候,新生代只能选择 ParNew 或者 Serial 收集器中的一个。
在 G1 出现之前,CMS 使用还是非常广泛的。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系统使用 CMS GC。
CMS 整个过程比之前的收集器要复杂,整个过程分为 4 个主要阶段,即初始标记阶段、并发标记阶段、重新标记阶段和并发清除阶段
尽管 CMS 收集器采用的是并发回收(非独占式),但是在其初始化标记和再次标记这两个阶段中仍然需要执行“Stop-the-World”机制暂停程序中的工作线程,不过暂停时间并不会太长,因此可以说明目前所有的垃圾收集器都做不到完全不需要“stop-the-World”,只是尽可能地缩短暂停时间。
由于最耗费时间的并发标记与并发清除阶段都不需要暂停工作,所以整体的回收是低停顿的。
另外,由于在垃圾收集阶段用户线程没有中断,所以在 CMS 回收过程中,还应该确保应用程序用户线程有足够的内存可用。因此,CMS 收集器不能像其他收集器那样等到老年代几乎完全被填满了再进行收集,而是当堆内存使用率达到某一阈值时,便开始进行回收,以确保应用程序在 CMS 工作过程中依然有足够的空间支持应用程序运行。要是 CMS 运行期间预留的内存无法满足程序需要,就会出现一次“Concurrent Mode Failure
” 失败,这时虚拟机将启动后备预案:临时启用 Serial Old 收集器来重新进行老年代的垃圾收集,这样停顿时间就很长了。
CMS 收集器的垃圾收集算法采用的是标记清除算法,这意味着每次执行完内存回收后,由于被执行内存回收的无用对象所占用的内存空间极有可能是不连续的一些内存块,不可避免地将会产生一些内存碎片。那么 CMS 在为新对象分配内存空间时,将无法使用指针碰撞(Bump the Pointer)技术,而只能够选择空闲列表(Free List)执行内存分配。
有人会觉得既然 Mark Sweep 会造成内存碎片,那么为什么不把算法换成 Mark Compact?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当并发清除的时候,用 Compact 整理内存的话,原来的用户线程使用的内存还怎么用呢?要保证用户线程能继续执行,前提的它运行的资源不受影响嘛。Mark Compact 更适合“Stop the World” 这种场景下使用
Concurrent Mode Failure
"失败而导致另一次 Full GC 的产生。在并发标记阶段由于程序的工作线程和垃圾收集线程是同时运行或者交叉运行的,那么在并发标记阶段如果产生新的垃圾对象,CMS 将无法对这些垃圾对象进行标记,最终会导致这些新产生的垃圾对象没有被及时回收,从而只能在下一次执行 GC 时释放这些之前未被回收的内存空间。-XX:+UseConcMarkSweepGC
手动指定使用 CMS 收集器执行内存回收任务。
开启该参数后会自动将-xx:+UseParNewGC
打开。即:ParNew(Young 区用)+CMS(Old 区用)+ Serial Old 的组合。
-XX:CMSInitiatingOccupanyFraction
设置堆内存使用率的阈值,一旦达到该阈值,便开始进行回收。
-XX:+UseCMSCompactAtFullCollection
用于指定在执行完 Full GC 后对内存空间进行压缩整理,以此避免内存碎片的产生。不过由于内存压缩整理过程无法并发执行,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停顿时间变得更长了。
-XX:CMSFullGCsBeforeCompaction
设置在执行多少次 Full GC 后对内存空间进行压缩整理。
-XX:ParallelcMSThreads
设置 CMS 的线程数量。
HotSpot 有这么多的垃圾回收器,那么如果有人问,Serial GC、Parallel GC、Concurrent Mark Sweep GC 这三个 Gc 有什么不同呢?
请记住以下口令:
JDK9 新特性:CMS 被标记为 Deprecate 了(JEP291)
-XX: +UseConcMarkSweepGC
来开启 CMS 收集器的话,用户会收到一个警告信息,提示 CMS 未来将会被废弃。JDK14 新特性:删除 CMS 垃圾回收器(JEP363)
-XX:+UseConcMarkSweepGC
的话,JVM 不会报错,只是给出一个 warning 信息,但是不会 exit。JVM 会自动回退以默认 GC 方式启动 JVM既然我们已经有了前面几个强大的 GC,为什么还要发布 Garbage First(G1)?
原因就在于应用程序所应对的业务越来越庞大、复杂,用户越来越多,没有 GC 就不能保证应用程序正常进行,而经常造成 STW 的 GC 又跟不上实际的需求,所以才会不断地尝试对 GC 进行优化。G1(Garbage-First)垃圾回收器是在 Java7 update4 之后引入的一个新的垃圾回收器,是当今收集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成果之一。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现在不断扩大的内存和不断增加的处理器数量,进一步降低暂停时间(pause time),同时兼顾良好的吞吐量。
官方给 G1 设定的目标是在延迟可控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高的吞吐量,所以才担当起“全功能收集器”的重任与期望。
为什么名字叫 Garbage First(G1)呢?
因为 G1 是一个并行回收器,它把堆内存分割为很多不相关的区域(Region)(物理上不连续的)。使用不同的 Region 来表示 Eden、幸存者 0 区,幸存者 1 区,老年代等。
G1 GC 有计划地避免在整个 Java 堆中进行全区域的垃圾收集。G1 跟踪各个 Region 里面的垃圾堆积的价值大小(回收所获得的空间大小以及回收所需时间的经验值),在后台维护一个优先列表,每次根据允许的收集时间,优先回收价值最大的 Region。
由于这种方式的侧重点在于回收垃圾最大量的区间(Region),所以我们给 G1 一个名字:垃圾优先(Garbage First)。
G1(Garbage-First)是一款面向服务端应用的垃圾收集器,主要针对配备多核 CPU 及大容量内存的机器,以极高概率满足 GC 停顿时间的同时,还兼具高吞吐量的性能特征。
在 JDK1.7 版本正式启用,移除了 Experimental 的标识,是JDK9 以后的默认垃圾回收器,取代了 CMS 回收器以及 Parallel+Parallel Old 组合。被 Oracle 官方称为“全功能的垃圾收集器”。
与此同时,CMS 已经在 JDK9 中被标记为废弃(deprecated)。在 jdk8 中还不是默认的垃圾回收器,需要使用-XX:+UseG1GC
来启用。
与其他 GC 收集器相比,G1 使用了全新的分区算法,其特点如下所示:
这是 G1 相对于 CMS 的另一大优势,G1 除了追求低停顿外,还能建立可预测的停顿时间模型,能让使用者明确指定在一个长度为 M 毫秒的时间片段内,消耗在垃圾收集上的时间不得超过 N 毫秒。
相较于 CMS,G1 还不具备全方位、压倒性优势。比如在用户程序运行过程中,G1 无论是为了垃圾收集产生的内存占用(Footprint)还是程序运行时的额外执行负载(Overload)都要比 CMS 要高。
从经验上来说,在小内存应用上 CMS 的表现大概率会优于 G1,而 G1 在大内存应用上则发挥其优势。平衡点在 6-8GB 之间。
-XX:+UseG1GC
:手动指定使用 G1 垃圾收集器执行内存回收任务-XX:G1HeapRegionSize
设置每个 Region 的大小。值是 2 的幂,范围是 1MB 到 32MB 之间,目标是根据最小的 Java 堆大小划分出约 2048 个区域。默认是堆内存的 1/2000。-XX:MaxGCPauseMillis
设置期望达到的最大 GC 停顿时间指标(JVM 会尽力实现,但不保证达到)。默认值是 200ms(人的平均反应速度)。(不要一味地设置得太小,太小的话,每次能清理的region个数就非常少,如果分配的用户进程占用的region数据进程比较快,最终的结果导致内存使用率越来越高,栈满时就会Full GC,出先Full GC的话,那就效率很低的了)-XX:+ParallelGCThread
设置 STW 工作线程数的值。最多设置为 8(上面说过 Parallel 回收器的线程计算公式,当 CPU_Count > 8 时,ParallelGCThreads 也会大于 8)-XX:ConcGCThreads
设置并发标记的线程数。将 n 设置为并行垃圾回收线程数(ParallelGCThreads)的 1/4 左右。-XX:InitiatingHeapOccupancyPercent
设置触发并发 GC 周期的 Java 堆占用率阈值。超过此值,就触发 GC。默认值是 45。G1 的设计原则就是简化 JVM 性能调优,开发人员只需要简单的三步即可完成调优:
G1 中提供了三种垃圾回收模式:Young GC、Mixed GC 和 Full GC,在不同的条件下被触发。
面向服务端应用,针对具有大内存、多处理器的机器。(在普通大小的堆里表现并不惊喜)
最主要的应用是需要低 GC 延迟,并具有大堆的应用程序提供解决方案;如:在堆大小约 6GB 或更大时,可预测的暂停时间可以低于 0.5 秒;(G1 通过每次只清理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 Region 的增量式清理来保证每次 GC 停顿时间不会过长)。
用来替换掉 JDK1.5 中的 CMS 收集器;在下面的情况时,使用 G1 可能比 CMS 好:
HotSpot 垃圾收集器里,除了 G1 以外,其他的垃圾收集器使用内置的 JVM 线程执行 GC 的多线程操作,而 G1 GC 可以采用应用线程承担后台运行的 GC 工作,即当 JVM 的 GC 线程处理速度慢时,系统会调用应用程序线程帮助加速垃圾回收过程。
使用 G1 收集器时,它将整个 Java 堆划分成约 2048 个大小相同的独立 Region 块,每个 Region 块大小根据堆空间的实际大小而定,整体被控制在 1MB 到 32MB 之间,且为 2 的 N 次幂,即 1MB,2MB,4MB,8MB,16MB,32MB。可以通过-XX:G1HeapRegionSize
设定。所有的 Region 大小相同,且在 JVM 生命周期内不会被改变。
(之所以要分代,就是要对堆内存进行局部清理,缩短停留提升回收效率。尽管分了代,对于新生代和老年代而言内存空间占用还是比较大,所以G1就使用了分区,通过更细的粒度来回收内存,以控制回收停留时间)
虽然还保留有新生代和老年代的概念,但新生代和老年代不再是物理隔离的了,它们都是一部分 Region(不需要连续)的集合。通过 Region 的动态分配方式实现逻辑上的连续。
一个 region 有可能属于 Eden,Survivor 或者 Old/Tenured 内存区域。但是一个 region 只可能属于一个角色。图中的 E 表示该 region 属于 Eden 内存区域,S 表示属于 survivor 内存区域,O 表示属于 Old 内存区域。图中空白的表示未使用的内存空间。
(region在整个jvm生命周期里的角色是可以转变的,比如说,当Eden区满的时候,触发YGC,YGC评判它价值比较高,就优先回收它了,回收完后,就一整个空白了,因为数据就会被提升复制到S幸存区了,就把Eden这区清空,那么这块空白的region就会被放到一个空闲列表中(专门用来记录这些空闲的region的),空闲之后,那么下一刻可能就会从这个空闲列表中将它选出来充当Old区了)
G1 垃圾收集器还增加了一种新的内存区域,叫做 Humongous 内存区域,如图中的 H 块。主要用于存储大对象,如果超过 1.5 个 region,就放到 H。
设置 H 的原因:对于堆中的对象,默认直接会被分配到老年代,但是如果它是一个短期存在的大对象就会对垃圾收集器造成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1 划分了一个 Humongous 区,它用来专门存放大对象。如果一个 H 区装不下一个大对象,那么 G1 会寻找连续的 H 区来存储。为了能找到连续的 H 区,有时候不得不启动 Full GC。G1 的大多数行为都把 H 区作为老年代的一部分来看待。
每个 Region 都是通过指针碰撞来分配空间
G1GC 的垃圾回收过程主要包括如下三个环节:
年轻代 GC(Young GC)
老年代并发标记过程(Concurrent Marking)
混合回收(Mixed GC)(涉及到新生代和老年代混合回收)
可能第四种情况:(如果需要,单线程、独占式、高强度的 Full GC 还是继续存在的。它针对 GC 的评估失败提供了一种失败保护机制,即强力回收。情况如:( -XX:MaxGCPauseMillis
设置期望达到的最大 GC 停顿时间指标(JVM 会尽力实现,但不保证达到)。默认值是 200ms(人的平均反应速度)。(不要一味地设置得太小,太小的话,每次能清理的region个数就非常少,如果分配的用户进程占用的region数据进程比较快,最终的结果导致内存使用率越来越高,栈满时就会Full GC,出先Full GC的话,那就效率很低的了))
顺时针,Young gc -> Young gc + Concurrent mark->Mixed GC 顺序,进行垃圾回收。
应用程序分配内存,当年轻代的 Eden 区用尽时开始年轻代回收过程;G1 的年轻代收集阶段是一个并行的独占式收集器。在年轻代回收期,G1GC 暂停所有应用程序线程,启动多线程执行年轻代回收。然后从年轻代区间移动存活对象到 Survivor 区间或者老年区间,也有可能是两个区间都会涉及。
当堆内存使用达到一定值(默认 45%)时,开始老年代并发标记过程。
标记完成马上开始混合回收过程。对于一个混合回收期,G1 GC 从老年区间移动存活对象到空闲区间,这些空闲区间也就成为了老年代的一部分。和年轻代不同,老年代的 G1 回收器和其他 GC 不同,G1 的老年代回收器不需要整个老年代被回收,一次只需要扫描/回收一小部分老年代的 Region 就可以了。同时,这个老年代 Region 是和年轻代一起被回收的。
举个例子:一个 Web 服务器,Java 进程最大堆内存为 4G,每分钟响应 1500 个请求,每 45 秒钟会新分配大约 2G 的内存。G1 会每 45 秒钟进行一次年轻代回收,每 31 个小时整个堆的使用率会达到 45%,会开始老年代并发标记过程,标记完成后开始四到五次的混合回收。
一个对象被不同区域引用的问题
一个 Region 不可能是孤立的,一个 Region 中的对象可能被其他任意 Region 中对象引用,判断对象存活时,是否需要扫描整个 Java 堆才能保证准确?
在其他的分代收集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而 G1 更突出)回收新生代也不得不同时扫描老年代?
这样的话会降低 MinorGC 的效率;
解决方法:
无论 G1 还是其他分代收集器,JVM 都是使用 Remembered Set 来避免全局扫描:
每个 Region 都有一个对应的 Remembered Set;
每次 Reference 类型数据写操作时,都会产生一个 Write Barrier (写屏障)暂时中断操作;
然后检查将要写入的引用指向的对象是否和该 Reference 类型数据在不同的 Region(其他收集器:检查老年代对象是否引用了新生代对象);
如果不同,通过 CardTable 把相关引用信息记录到引用指向对象的所在 Region 对应的 Remembered Set 中;
当进行垃圾收集时,在 GC 根节点的枚举范围加入 Remembered Set;就可以保证不进行全局扫描,也不会有遗漏。
JVM 启动时,G1 先准备好 Eden 区,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创建对象到 Eden 区,当 Eden 空间耗尽时,G1 会启动一次年轻代垃圾回收过程。
年轻代垃圾回收只会回收 Eden 区和 Survivor 区。
首先 G1 停止应用程序的执行(Stop-The-World),G1 创建回收集(Collection Set),回收集是指需要被回收的内存分段的集合,年轻代回收过程的回收集包含年轻代 Eden 区和 Survivor 区所有的内存分段。
然后开始如下回收过程:
当越来越多的对象晋升到老年代 old region 时,为了避免堆内存被耗尽,虚拟机会触发一个混合的垃圾收集器,即 Mixed GC,该算法并不是一个 Old GC,除了回收整个 Young Region,还会回收一部分的 Old Region。这里需要注意:是一部分老年代,而不是全部老年代。可以选择哪些 Old Region 进行收集,从而可以对垃圾回收的耗时时间进行控制。也要注意的是 Mixed GC 并不是 Full GC。
并发标记结束以后,老年代中百分百为垃圾的内存分段被回收了,部分为垃圾的内存分段被计算了出来。默认情况下,这些老年代的内存分段会分 8 次(可以通过-XX:G1MixedGCCountTarget
设置)被回收
混合回收的回收集(Collection Set)包括八分之一的老年代内存分段,Eden 区内存分段,Survivor 区内存分段。混合回收的算法和年轻代回收的算法完全一样,只是回收集多了老年代的内存分段。具体过程请参考上面的年轻代回收过程。
由于老年代中的内存分段默认分 8 次回收,G1 会优先回收垃圾多的内存分段。垃圾占内存分段比例越高的,越会被先回收。并且有一个阈值会决定内存分段是否被回收,-XX:G1MixedGCLiveThresholdPercent
,默认为 65%,意思是垃圾占内存分段比例要达到 65%才会被回收。如果垃圾占比太低,意味着存活的对象占比高,在复制的时候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混合回收并不一定要进行 8 次。有一个阈值-XX:G1HeapWastePercent
,默认值为 10%,意思是允许整个堆内存中有 10%的空间被浪费,意味着如果发现可以回收的垃圾占堆内存的比例低于 10%,则不再进行混合回收。因为 GC 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回收到的内存却很少。
G1 的初衷就是要避免 Full GC 的出现。但是如果上述方式不能正常工作,G1 会停止应用程序的执行(Stop-The-World),使用单线程的内存回收算法进行垃圾回收,性能会非常差,应用程序停顿时间会很长。
要避免 Full GC 的发生,一旦发生需要进行调整。什么时候会发生 Full GC 呢?比如堆内存太小,当 G1 在复制存活对象的时候没有空的内存分段可用,则会回退到 Full GC,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增大内存解决。
导致 G1 Full GC 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从 Oracle 官方透露出来的信息可获知,回收阶段(Evacuation)其实本也有想过设计成与用户程序一起并发执行,但这件事情做起来比较复杂,考虑到 G1 只是回一部分 Region,停顿时间是用户可控制的,所以并不迫切去实现,而选择把这个特性放到了 G1 之后出现的低延迟垃圾收集器(即 ZGC)中。另外,还考虑到 G1 不是仅仅面向低延迟,停顿用户线程能够最大幅度提高垃圾收集效率,为了保证吞吐量所以才选择了完全暂停用户线程的实现方案。
年轻代大小
-Xmn
或-XX:NewRatio
等相关选项显式设置年轻代大小暂停时间目标不要太过严苛
截止 JDK1.8,一共有 7 款不同的垃圾收集器。每一款的垃圾收集器都有不同的特点,在具体使用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垃圾收集器。
垃圾收集器 | 分类 | 作用位置 | 使用算法 | 特点 | 适用场景 |
---|---|---|---|---|---|
Serial | 串行运行 | 作用于新生代 | 复制算法 | 响应速度优先 | 适用于单 CPU 环境下的 client 模式 |
ParNew | 并行运行 | 作用于新生代 | 复制算法 | 响应速度优先 | 多 CPU 环境 Server 模式下与 CMS 配合使用 |
Parallel | 并行运行 | 作用于新生代 | 复制算法 | 吞吐量优先 | 适用于后台运算而不需要太多交互的场景 |
Serial Old | 串行运行 | 作用于老年代 | 标记-压缩算法 | 响应速度优先 | 适用于单 CPU 环境下的 Client 模式 |
Parallel Old | 并行运行 | 作用于老年代 | 标记-压缩算法 | 吞吐量优先 | 适用于后台运算而不需要太多交互的场景 |
CMS | 并发运行 | 作用于老年代 | 标记-清除算法 | 响应速度优先 | 适用于互联网或 B/S 业务 |
G1 | 并发、并行运行 | 作用于新生代、老年代 | 标记-压缩算法、复制算法 | 响应速度优先 | 面向服务端应用 |
GC 发展阶段:Serial => Parallel(并行)=> CMS(并发)=> G1 => ZGC
不同厂商、不同版本的虚拟机实现差距比较大。HotSpot 虚拟机在 JDK7/8 后所有收集器及组合如下图
两个收集器间有连线,表明它们可以搭配使用:Serial/Serial Old、Serial/CMS、ParNew/Serial Old、ParNew/CMS、Parallel Scavenge/Serial Old、Parallel Scavenge/Parallel Old、G1;
其中 Serial Old 作为 CMS 出现"Concurrent Mode Failure
"失败的后备预案。
(红色虚线)由于维护和兼容性测试的成本,在 JDK 8 时将 Serial + CMS、ParNew + Serial old 这两个组合声明为 Deprecated(JEP 173),并在 JDK 9 中
完全取消了这些组合的支持(JEP214),即:移除。
(绿色虚线)JDK 14 中:弃用 ParallelScavenge 和 SeriaOold GC 组合(JEP 366)
(绿色虚框)JDK 14 中:删除 CMS 垃圾回收器(JEP 363)
Java 垃圾收集器的配置对于 JVM 优化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垃圾收集器可以让 JVM 的性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怎么选择垃圾收集器?
优先调整堆的大小让 JVM 自适应完成。
如果内存小于 100M,使用串行收集器
如果是单核、单机程序,并且没有停顿时间的要求,串行收集器
如果是多 CPU、需要高吞吐量、允许停顿时间超过 1 秒,选择并行或者 JVM 自己选择
如果是多 CPU、追求低停顿时间,需快速响应(比如延迟不能超过 1 秒,如互联网应用),使用并发收集器
官方推荐 G1,性能高。现在互联网的项目,基本都是使用 G1。
最后需要明确一个观点:
面试
对于垃圾收集,面试官可以循序渐进从理论、实践各种角度深入,也未必是要求面试者什么都懂。但如果你懂得原理,一定会成为面试中的加分项。 这里较通用、基础性的部分如下:
垃圾收集的算法有哪些?如何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可以回收?
垃圾收集器工作的基本流程。
另外,大家需要多关注垃圾回收器这一章的各种常用的参数
通过阅读 Gc 日志,我们可以了解 Java 虚拟机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 内存分配与垃圾回收的参数列表
-XX:+PrintGC
输出 GC 日志。类似:-verbose:gc
-XX:+PrintGCDetails
输出 GC 的详细日志-XX:+PrintGCTimestamps
输出 GC 的时间戳(以基准时间的形式)-XX:+PrintGCDatestamps
输出 GcC 的时间戳(以日期的形式,如 2013-05-04T21:53:59.234+0800)-XX:+PrintHeapAtGC
在进行 GC 的前后打印出堆的信息-Xloggc:../logs/gc.log
日志文件的输出路径打开 GC 日志
1 | -verbose:gc |
这个只会显示总的 GC 堆的变化,如下:
1 | [GC (Allocation Failure) 80832K->19298K(227840K),0.0084018 secs] |
参数解析
1 | GC、Full GC:GC的类型,GC只在新生代上进行,Full GC包括永生代,新生代,老年代。 |
打开 GC 日志
1 | -verbose:gc -XX:+PrintGCDetails |
输入信息如下
1 | [GC (Allocation Failure) [PSYoungGen:70640K->10116K(141312K)] 80541K->20017K(227328K),0.0172573 secs] [Times:user=0.03 sys=0.00,real=0.02 secs] |
参数解析
1 | GC,Full FC:同样是GC的类型 |
打开 GC 日志
1 | -verbose:gc -XX:+PrintGCDetails -XX:+PrintGCTimestamps -XX:+PrintGCDatestamps |
输入信息如下
1 | 2019-09-24T22:15:24.518+0800: 3.287: [GC (Allocation Failure) [PSYoungGen:136162K->5113K(136192K)] 141425K->17632K(222208K),0.0248249 secs] [Times:user=0.05 sys=0.00,real=0.03 secs] |
说明:带上了日期和实践
如果想把 GC 日志存到文件的话,是下面的参数:
1 | -Xloggc:/path/to/gc.log |
日志补充说明
“[GC
"和”[Full GC
"说明了这次垃圾收集的停顿类型,如果有"Full"则说明 GC 发生了"Stop The World"
使用 Serial 收集器在新生代的名字是 Default New Generation,因此显示的是"[DefNew
"
使用 ParNew 收集器在新生代的名字会变成"[ParNew
",意思是"Parallel New Generation"
使用 Parallel scavenge 收集器在新生代的名字是”[PSYoungGen
"
老年代的收集和新生代道理一样,名字也是收集器决定的
使用 G1 收集器的话,会显示为"garbage-first heap"
Allocation Failure
表明本次引起 GC 的原因是因为在年轻代中没有足够的空间能够存储新的数据了。
[PSYoungGen:5986K->696K(8704K) ] 5986K->704K(9216K)
中括号内:GC 回收前年轻代大小,回收后大小,(年轻代总大小)
括号外:GC 回收前年轻代和老年代大小,回收后大小,(年轻代和老年代总大小)
user 代表用户态回收耗时,sys 内核态回收耗时,rea 实际耗时。由于多核的原因,时间总和可能会超过 real 时间
1 | Heap(堆) |
举例
1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_1MB = 1024 * 1024; |
设置 JVM 参数
1 | -Xms10m -Xmx10m -XX:+PrintGCDetails |
图示
( jdk7是如上图分析所示。但是JDK8和JDK7不一样,大对象来的时候,发现新生代装不下,直接进入老年代 )
可以用一些工具去分析这些 GC 日志
常用的日志分析工具有:GCViewer、GCEasy、GCHisto、GCLogViewer、Hpjmeter、garbagecat 等
GC 仍然处于飞速发展之中,目前的默认选项G1 GC 在不断的进行改进,很多我们原来认为的缺点,例如串行的 Fu11GC、Card Table 扫描的低效等,都已经被大幅改进,例如,JDK10 以后,Fu11GC 已经是并行运行,在很多场景下,其表现还略优于 ParallelGC 的并行 Ful1GC 实现。
即使是 Serial GC,虽然比较古老,但是简单的设计和实现未必就是过时的,它本身的开销,不管是 GC 相关数据结构的开销,还是线程的开销,都是非常小的,所以随着云计算的兴起,在 Serverless 等新的应用场景下,Serial GC 找到了新的舞台。
比较不幸的是 CMSGC,因为其算法的理论缺陷等原因,虽然现在还有非常大的用户群体,但在 JDK9 中已经被标记为废弃,并在 JDK14 版本中移除
Epsilon:A No-Op GarbageCollector(Epsilon 垃圾回收器,"No-Op(无操作)"回收器)http://openidk.iava.net/jeps/318
ZGC:A Scalable Low-Latency Garbage Collector(Experimental)(ZGC:可伸缩的低延迟垃圾回收器,处于实验性阶段)http://openidk.iava.net/jeps/333
现在 G1 回收器已成为默认回收器好几年了。
我们还看到了引入了两个新的收集器:ZGC(JDK11 出现)和 Shenandoah(Open JDK12)。主打特点:低停顿时间
Open JDK12 的 Shenandoash GC:低停顿时间的 GC(实验性)
Shenandoah,无疑是众多 GC 中最孤独的一个。是第一款不由 oracle 公司团队领导开发的 Hotspot 垃圾收集器。不可避免的受到官方的排挤。比如号称 OpenJDK 和 OracleJDK 没有区别的 Oracle 公司仍拒绝在 OracleJDK12 中支持 Shenandoah。
Shenandoah 垃圾回收器最初由 RedHat 进行的一项垃圾收集器研究项目 Pauseless GC 的实现,旨在针对 JVM 上的内存回收实现低停顿的需求.。在 2014 年贡献给 OpenJDK。
Red Hat 研发 Shenandoah 团队对外宣称,Shenandoah 垃圾回收器的暂停时间与堆大小无关,这意味着无论将堆设置为 200MB 还是 200GB,99.9%的目标都可以把垃圾收集的停顿时间限制在十毫秒以内。不过实际使用性能将取决于实际工作堆的大小和工作负载。
这是 RedHat 在 2016 年发表的论文数据,测试内容是使用 Es 对 200GB 的维基百科数据进行索引。从结果看:
总结
【Java12 新特性地址】
http://www.atguigu.com/download_detail.shtml?v=222
或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J411M7kQ?from=search&seid=12339069673726242866
官方地址:https://docs.oracle.com/en/java/javase/12/gctuning/
ZGC 与 Shenandoah 目标高度相似,在尽可能对吞吐量影响不大的前提下,实现在任意堆内存大小下都可以把垃圾收集的停颇时间限制在十毫秒以内的低延迟。
《深入理解 Java 虚拟机》一书中这样定义 ZGC:ZGC 收集器是一款基于 Region 内存布局的,(暂时)不设分代的,使用了读屏障、染色指针和内存多重映射等技术来实现可并发的标记-压缩算法的,以低延迟为首要目标的一款垃圾收集器。
ZGC 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 4 个阶段:并发标记 - 并发预备重分配 - 并发重分配 - 并发重映射 等。
ZGC 几乎在所有地方并发执行的,除了初始标记的是 STw 的。所以停顿时间几乎就耗费在初始标记上,这部分的实际时间是非常少的。
测试数据:
在 ZGC 的强项停顿时间测试上,它毫不留情的将 Parallel、G1 拉开了两个数量级的差距。无论平均停顿、95%停顿、99%停顿、99.9%停顿,还是最大停顿时间,ZGC 都能毫不费劲控制在 10 毫秒以内。
虽然 ZGC 还在试验状态,没有完成所有特性,但此时性能已经相当亮眼,用“令人震惊、革命性”来形容,不为过。 未来将在服务端、大内存、低延迟应用的首选垃圾收集器。
JEP 364:ZGC 应用在 macos 上
JEP 365:ZGC 应用在 Windows 上
JDK14 之前,ZGC 仅 Linux 才支持。
尽管许多使用 zGc 的用户都使用类 Linux 的环境,但在 Windows 和 macos 上,人们也需要 ZGC 进行开发部署和测试。许多桌面应用也可以从 ZGC 中受益。因此,ZGC 特性被移植到了 Windows 和 macos 上。
现在 mac 或 Windows 上也能使用 zGC 了,示例如下:
1 | -XX:+UnlockExperimentalVMOptions -XX:+UseZGC |
AliGC 是阿里巴巴 JVM 团队基于 G1 算法,面向大堆(LargeHeap)应用场景。指定场景下的对比:
当然,其它厂商也提供了各种别具一格的 GC 实现,例如比较有名的低延迟 GC:Zing,有兴趣可以参考提供的链接 https://www.infoq.com/articles/azul_gc_in_detail